蒙山茶始于汉,盛于唐、宋、明,广泛传播于清代和民国,制作工艺由简到繁,品种由少到多。历史上蒙山茶主要有“贡茶”和“青毛茶”,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山茶品种逐渐增多,各种茶品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经其传承人整理发展,蒙山茶传统手工茶已经形成5个主要品种,即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外形娟秀,载誉史册。该项目于2007年10月进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我区近年来始终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整理;以积极申报,科学保护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经过各方努力,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此次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亦是对我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的肯定。
遇见非遗
茶中故旧是蒙山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相关简介
在神秘的北纬30度,有一片享誉世界的茶山,这便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
蒙顶山以丘陵地貌为主
山峦叠翠,起伏连绵
因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
素有“西蜀漏天”之誉
微酸性土壤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丰富有机质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
孕育出品质卓越的千年贡茶——
蒙山茶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始于西汉,唐天宝元年开始入贡。清代成为皇室祭天祀祖专用之茶。《本草纲目》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由此蒙山茶集药用、饮品、贡品、祭品、商品五大功能于一体,在中国茶叶史上实属罕见。
蒙山茶是中国众多名茶中唯一多品类茶,包含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代表性茶品,其中以“红锅杀青,三炒三揉”为技艺核心的“蒙顶甘露”极负盛名。
▲ 蒙顶甘露
▲ 蒙顶黄芽
▲ 蒙顶石花
蒙顶甘露创制于明代早期,对原料与采摘的要求极高,须在谷雨与清明之间采摘名山本地群体品种,精心遴选出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鲜叶。制作时,鲜叶先通风摊晾,减少水份;将铁锅烧至发白,暗光下锅底略显红,再将鲜叶倒入锅中,抛撒翻炒,行话称为“红锅杀青”。整个过程均徒手操作,制茶师凭经验和手感观察锅内茶叶温度、颜色、软硬及香气变化,适时控制火候。当鲜叶水气大减,清香四溢之时起锅,迅速在簸箕里摊开降温,后而开始推揉,先轻后重,力道适中,边揉边解块。
▲ 原料采摘
鲜叶摊晾:采摘的鲜嫩芽叶及时用竹制簸箕均匀薄摊于阴凉通风处,每1隔小时轻翻一次,时间4-6小时,捡出其中果、梗等和其它夹杂物。其目的使芽叶中青草气物质转化增加为香气物质,同时散失芽鲜水份,便于杀青制作。
▲ 鲜叶摊晾
手试锅温:蒙山茶制作均须高温杀青,但温度过高则易造成焦、爆,温度低则香气淡、味苦涩。手试、眼观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将光滑干净的铁锅烧到发白,暗光下锅底略显红,用手背离锅一尺距离感觉很热、略有刺痛感,即为温度合适。
▲ 手试锅温
▲ 红锅杀青
二次、三次“杀青”温度逐步降低,三次反复“杀青”和“推揉”之后,团揉做形提毫,最后匀为小堆,烘焙提香。
▲ 三炒三揉
▲ 精心揉捻
▲ 做型提毫
▲ 烘焙提香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严谨细腻,工序讲究,形成了色、香、味、形兼具的特质,制茶师纯手工制作的同时,须与火丹师默契配合,具有现代技术的不可复制性。
▲ 与火丹师配合
蒙山之上,古迹众多,天盖寺、永兴寺、皇茶园、甘露井等皆是蒙山茶文化历史和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见证。白居易曾赞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蕴藏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蒙顶山
▲甘露井
▲永兴寺
▲千佛寺
如今,依托蒙山茶茶叶品牌,科学规划发展蓝图,走出了一条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径,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助农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留守等问题,为农业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茶文化旅游节
▲中国至美茶园绿道
蒙山茶是一种生活
是一种精神
更是一种文化
在名山 “人茶与共”的和谐画面已经铺展开来......
来源:世界茶源生态名山